稍微有些冷的一周,睡得越来越早了,晚上吃完饭后就开始困了,但是也没有起得更早,也许这就是人类冬眠的特征吧。
这周看了一本书《UNIX传奇:历史和回忆》,正在看《坟场之书》。
看Unix那本书想到一个词——“工程师思维”,这个词是前几天翻《设计心理学》笔记的时候看到的:
第一次想起这个词,是在即刻看到简悦的开发者怼用户,记不太清那时是什么情况,大概是开发者觉得用户的差评毫不讲理,因为“答案都在issue”里面了,当时觉得颇为无语,于是连夜搬家卸载掉简悦了。简悦就是那种,什么都有,但是做什么都差点感觉的工具,大而全,杂而不精,用户路径乱七八糟,给我的体验很差。并不是说大而全就不好,只是需要更明确合理的信息架构和用户流程设计,complicated 和 complex 不是同一个概念,复杂和混乱也不是。
Unix,也让我想起来另一件事情,是在Fedi上和网友们讨论Logseq和Obsidian时,我提到期望有一个能结合两者优点的产品出现,然后网友提到了Unix,(以下内容记不清了,基本上是编造):Ta说这样并不好,因为根据Unix的思想,一样工具应该做好一件事情之类的。
当时觉得有点奇怪,但不知道为什么,现在想想我觉得可能是对「规则」「定理」「原则」这样的东西过于反感了。匆匆而过的大学课堂,留下的只有那两句话:「美是有规则的」「审美是有优劣的」,我一遍一遍想,但似懂非懂。也说审美是根据人的过往生活经验形成的,那么不同的经验怎么就造成了「好」和「坏」的审美了?我觉得「美」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,但在大学里,这却变成了一个客观可衡量的尺子,这让我感到不适。
最近脑子里面有很多新的想法出现,有很多想做的东西,但是我没有跟别人提过,第一是要是说了又没做那会很丢脸,第二是我不想再被评价了,消极的评价会让我感到灰心。在设计的构思阶段,有一个「头脑风暴」的方法,说的是基于一个主题发散思维,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「暂缓评论、异想天开」,不要在这个阶段过早地去评价一个想法是好是坏,因为消极的评价会抑制新想法的出现。
在社交网络上讨论的时候,我常常就是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,在起草、在发散、在漫谈,这个时候被否定是容易卡住头脑的。而且一开始的想法不完美也没关系,设计思维里面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概念,叫「原型」,也就是早期的Demo,做原型的目的不是为了「完美」,而是为了快速失败,快速迭代,在一次次迭代修改中完善,如果是一个不好的点子,那么在早期原型测试中就会知道了,不要执着于一次性完美,可以在犯错中成长。不过又换句话说,不好的点子又怎样呢?能练下技术也是好的(
我的想法是,遇到新idea的时候,不要过早地去说「不行」,可以尝试用更积极的话语去引导或者提出建议,也不要用「规则」来否定想法,并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东西,just imagine~
小学六年级的那个班主任,当着全班人的面嘲讽一个同学长着「三角眼」,于是我开始讨厌她了。
智商和外貌,一些生来就注定的东西,难以改变的属性,用这些来评价一个人好坏是很片面的,我觉得用这些来诋毁人很没素质,因为对方并不能怎么改变这些东西,只是碰巧「生来就有」了,同理,我也觉得炫耀这些东西没什么意思1,炫耀高智商和炫耀美貌在我看来是差不多的,看到了只会觉得「哦,是这样,你有这个」,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可能是因为我是个不够聪明的人,常常我更反感炫耀高智商,因为那些这样做的人言论中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傲慢和优越感,这会让我在心里吐槽「哦?也就那样」,但好看的人却不总会看不起长相不如Ta的人。
反正,智商带不来人格魅力。
又是没看春晚的一年,明天要去外婆家拜年了,十分不想去,甚至希望突然生病(
春节是白切鸡+火锅+鱼+粽子,广西的春节是要包粽子的,常常是绿豆猪肉粽,今年妈妈在粽子里面加了一些黑糯米,吃起来还不错。说起来,粽子也是有很多包法的,以前住的地方是华侨小区,包的粽子叫「华侨粽」,大约是一个成年人的小臂长,直径8~10厘米,里面是同样的绿豆猪肉,用白线包,而我们家这边则是用细细的竹条包,还有一种叫「坦克粽」,如下图所示,能包下一整个猪蹄,吃上一个星期呢。2
最后,听闻郫县豆瓣酱很好吃,买了一罐不知道用在什么上面,于是放进冰箱了。
新春快乐